关灯
护眼
    到曲家工作一个星期,张红也没能联系上薄清波。

    张红的宿舍没有电话,只能找公用电话亭给薄清波的宿舍打电话。可是,无论她多晚打过去,薄清波总是没回来。

    “还没回来?这都快晚上十一点了。”

    “是啊。研究院那边好像在搞什么大项目,小薄他天天后半夜才回来。”

    张红在九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见到了她日思夜想的男朋友。却是在她意料之外的场合。

    星期六下午,张红去给曲项辅导功课。曲大小姐忽然起了捉迷藏的兴致,叫一声“来抓我啊”,就跑出了门,不一会跑出了宿舍区。

    出了宿舍区,那就是前进汽车配件厂的各个生产车间。九十年代的工厂,既不懂保密,也不关心安全。一个个车间的大门就这么敞开着,电钻声、鼓风声、金属碰撞声、电机轰鸣声,被穿门而过的东风大喇喇地吹出来。

    张红担心曲项的安全,一面跑一面喊她。这一追,就追到厂区尽头的两层平房。

    平房跟前有一排银杏。时值九月,银杏叶在阳光中金光耀眼。机器的轰鸣声,忽然就远去了。

    张红看到某扇绿漆门边挂着“汽车研究院”的牌子,站住了脚步。

    旁边的会议室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年轻的声音。张红的心一跳。

    “轿车产量已经占到全球汽车产量的七八成。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轿车一定是进入家庭的!汽车年产量达到两百万辆,轿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美国是在1920年,德国是1960年,日本是1966年。中国呢?1998年了,我们还在讨论轿车是姓资还是姓社?还在讨论普通老百姓能不能拥有轿车?……”

    是薄清波。他背对着窗户,面向会议桌慷慨激昂。

    他的发言很快被打断了。

    “你这个发言我不赞同。美国德国都是发达国家,中国刚刚脱贫……”

    “老唐书记,你就让他说完嘛。”曲向前的声音。

    张红悄悄走向窗边。会议室里,前进厂的干部济济一堂,会议桌围了里三圈外三圈。会议桌前方的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大的粉笔字:家庭轿车研讨会。

    “对,中国是刚刚脱贫。十年前咱们东宁好多地方连电都没通上,可现在不都通上了吗?冰箱、彩电、录音机,这三大件,不是挨家挨户都有了吗?为什么百姓家里就不能再多个小轿车?”

    老唐摇头。

    薄清波自顾自拿起准备好的材料。

    “发展家庭轿车,也是国家政策导向。四年前,中央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第一条就提出,‘2000年汽车总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的需要,轿车产量要达到总产量一半以上,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第四十七条,‘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第四十八条,‘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汽车’……

    “综上所述,生产面向老百姓的轿车,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也具备现实的技术条件。上海大众的国产化率,已经从最早的27,发展到如今的80。除了发动机和变速箱,我们什么都能自己造。都到这一步了,就差临门一脚——我们还等什么?”

    薄清波热烈的演讲完毕,会议室里却鸦雀无声。

    曲向前带头鼓起了掌。会议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

    刚才那个打断薄清波发言的老唐,这时又发话。

    “曲厂长,我现在能说话没?”

    “唐书记,你说。”

    唐书记从座位上站起来。

    “刚才小薄同志说,小轿车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不是美国德国啊,中国是刚刚脱贫啊,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最多算是解决衣食的问题。现在中央明确指出,要以发展住宅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住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你怎么好谈‘行’呢?

    “你说小轿车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我就问你买得起吗?冰箱彩电那是千元级的家电。五缸奥迪要40万,六缸大蓝鸟要35万,桑塔纳要20万,最便宜的夏利也要七八万。这还没算税费。你除了交税还要交社控费、定编费、牌照费、道路建设集资费,交通公安工商环保随便哪个部门都能上路收费。我就问在座的各位,你们一个月工资八百块——除了曲厂长,谁买得起车?买得起,开得起吗?

    “还有小薄同志,你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这个政策,根本就是一纸空文!小轿车是有政府政策支持,但国家政策支持的那是大型国企啊!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那都是政府发起的。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国家怎么可能把汽车工业向民营企业开放?我就搞不懂,摩托车搞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搞汽车?曲厂长跑北京多少趟了?跑省城多少趟了?陆厂长上个礼拜去省里找人了吧?有结果吗?”

    老唐讲得气喘吁吁,陆国岑忙递了一碗茶上去。

    薄清波还不甘心,“唐书记,时代在变。怎么刚脱贫就不能发展小轿车呢?”

    汽研院有个小青年,突然小声来了句,“当年中国还没脱贫呢,还不是造了原子弹。”

    老唐朝曲进步举胳膊,“没你说话的份!”

    小青年委屈,“大哥说的畅所欲言。”

    支持的和反对的,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年轻的,搞技术的,大多是支持。

    “时代在变化,技术在进步。工业产品啊,只会越来越便宜。以前摩托车要上万,咱们现在卖的摩托,两千块!谁知道呢。现在桑塔纳我是买不起,可说不定我儿子就买得起了呢!”

    “就是说啊。政策也在变啊。我听说当年曲厂长要收购摩托车厂,也是跑省城好多趟,他再跑跑说不定省里就通融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