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苏泽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以前他很鼓励朱瞻基不懂就问,可现在朱瞻基什么都要问一嘴,苏泽又有些头疼。

    主要这孙子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问就算了,还非得刨根问底,关键有些东西苏泽说了他也不懂,然后他就整天缠着苏泽,苏泽现在有些怕了朱瞻基问问题。

    想了想他还是干巴巴的解释道:“烟煤的含水量要低于烟煤,出来的烟就较少,无烟煤析出的温度更高,在煤中是属于发热量最大,所以它燃烧时几乎是无烟的。”

    “含水量你懂吗,就是现在市面上的煤炭里水分比无烟煤多,所以燃烧时就有很大的烟雾,对人身体有害。”

    朱瞻基摸着下巴若有所思道:“那按照你说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煤炭里面的水分给燃烧掉,这样就没烟了。”

    苏泽嘴角抽了抽,忍不住甘拜下风。

    朱瞻基你特娘还真是个人才,能轻易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老子放着现成的无烟煤不用,吃饱了撑的去研究如何让煤炭里的水分减少。

    “那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发财了,这无烟煤势必会取代木炭的地位,成为大明主要的燃料!”

    “到时候就有源源不断地银子进入我们的腰包。”

    朱瞻基还是不看好苏泽贩煤大业,泼冷水道:“你想的太多了,富贵人家还是要用木炭的,就算你的那什么无烟煤真的不怎么冒烟,他们也不会用的。”

    “你最多卖给那些家里有点小钱,但又用不起木炭的人家,可他们本就没多少钱,你连穷人都钱都赚?”

    “你不是一向只赚有钱人的银子吗?”

    苏泽张了张嘴,愣愣的看着朱瞻基,这孙子现在怎么变成这鬼样子了,怎么和丁航一样爱抬杠。

    以前苏泽说什么,朱瞻基就信什么,现在还会质疑他了。

    这特么就是朱瞻基跟着他学了三年的成果,他学会质疑了,你非要把事实摆在他眼前他才会相信。

    科学本就是不断质疑的过程,只有不断质疑才会推动进步,你得先质疑,才会想着去验证,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苏泽表情复杂的看着朱瞻基,有些欣慰又有些头疼。

    欣慰的是朱瞻基跟了他三年没白跟,还是接受了一些新奇的观念和理念。

    头疼的是不知道这狗东西以后会变成什么鬼样子,怕就怕这孙子不去当皇帝改去当科学家了。

    苏泽叹了一口气说道:“先别管那么多了,我去带你看看无烟煤,看看你就明白这东西有多好了!”

    “就算再好也不能赚穷人的银子啊,这是你说的!”朱瞻基还是很纠结这个问题,苏泽虽然贪财,可一向取之有道,绝不赚昧心银子。

    这也是他欣赏苏泽的一点,有原则,有底线,有良知。

    若是苏泽是没原则,没底线的人,他是决计不会和苏泽交往过深的。

    苏泽有些不耐烦的说道:“你觉得我是坏人吗,我赚来的银子什么时候拿来贪图享乐过?”

    “再说了,我也就赚个辛苦钱,卖几文钱也算赚昧心钱?”

    “与其等到那些贪官污吏把老百姓的银子都坑了去,还不如我拿来造福社会。”

    朱瞻基听到只卖几文钱的时候倒是松了口气,他还以为苏泽又要卖很贵,毕竟清风县出品的东西都不便宜。

    “好吧,这就是你说的大事?”

    “那不然呢,你穷的结婚都要国库出银子了,这还是不大事是什么?”

    “你还有脸说我赚昧心钱,你倒是不赚,可你吃的用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

    “呸,苏某耻于与你为伍!”苏泽嗤笑道。

    朱瞻基涨红了脸,结结巴巴的说道:“我......我......”

    “别你你的了,再磨蹭人都走光了,快点!”

    朱瞻基欲言又止,苏泽的话虽然难听,可都是实话,皇室不事生产,一应支出都靠国库,说是天下供养也不为过,他确实没脸说苏泽。

    苏泽也不管朱瞻基,自顾自地在前面走着,他要去看山脚下的无烟煤发布会了。

    孙氏的事情先放一边,苏泽自信有他在朱瞻基身边,孙氏就闹不出什么幺蛾子。

    现在当务之急是无烟煤挖出来了,这才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苏泽有心想改变大明,可大明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也只能慢慢来。

    苏泽先前利用飞天的噱头和陛下的到来,召集来了那么多百姓来可不是为了给他们宣扬科学的。

    现阶段和他们说了他们也不懂,只是让他们知道大明除了儒学还有科学这一门学问。

    哪怕现阶段科学对大明来说并不是主流学问,苏泽也想先把科学的名号打出去。

    若是其中能出几个对科学感兴趣的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现阶段普及教育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百姓肚子都吃不饱了,哪还有心思去读书?

    其二便是,儒学此时在大明还是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学儒学可以考科举,考了科举可以当官,光耀门楣。

    科学要想取代儒学,大范围普及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清风县之所以能推行的如此顺利,原因有很多,第一,清风县的人少,花不了多大的功夫。

    第二,清风县是苏泽的一言堂,想干嘛就干嘛,没人会说三道四,苏泽让他们学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第三,清风县如今走的是商业模式,除了县里的农业研究院根本不需要务农,一应物资可以从那些和清风县做买卖的商人手里买。

    第四,因为清风县走的商业模式,因此县里有很多工厂,能读书写字的就可以在工厂里得到重用。

    清风县工厂里的工人是好几档的,等级高的自然比等级低的待遇要好,你要想取得更高的等级,那就得考试,考试那就得去上学,读书识字。

    清风县现在家家户户把孩子送去读书,为的不是当官,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点书,日后能在工厂里取得好一点位置。

    毕竟清风县自开国以来,也就中了程礼这么个举人,连个秀才老爷都没有。

    程礼还是在苏泽到了清风县当县令之后才一手带出来的。

    清风县的泥腿子们在苏泽没去之前都穷的出去乞讨了,哪还有心思送孩子读书,去考科举。

    可现在不一样了,读书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赚更多的银子,让一家老小生活的更好。

    在这种情况下,清风县百姓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人人争先。

    读书好,读书能赚更多的钱,以利益驱动,百姓们自然十分热情。

    这些才是清风县为何能在短时间普及教育的原因,清风县现在基本上没有不识字的人。

    就连丁航那种莽子,都读了不少书,虽然读的是苏泽写出来的言情话本,可终归还是读了不少书的,算是文化人了。

    在苏泽看来,想要全面普及教育至少得解决两个难题。

    一是解决生产力落后的问题,你得先让老百姓把肚子给填饱了才有心思读书识字。

    二则是要让老百姓明白读书是有用的,不光是可以当官,你掌握了知识,你的人生就多了更多的选择,能让你的生活的变得更好。

    解决生产力落后的这个问题,苏泽倒是有些想法。

    农业这一方面不能落下,清风县的农业研究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资金跟的上就行。

    苏泽还准备在新开的书院里面成立一个农学书院,专门负责研究这些。

    苏泽心中有很多计划,可这些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

    苏泽虽然有点积蓄,这些年赚了不少银子,可对于那么庞大的资金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不自己赚银子,总不能指望朝廷拨款,朝廷都穷成什么样子了,有银子给他才怪。

    朱瞻基以为他赚的是穷人的银子,其实不是,真正的穷人也不会去买无烟煤烧,就算无烟煤也才几文钱都不会去花这个钱,能买的起煤炭的怎么也算个中产阶级了。

    更何况,苏泽还有计划在后头,就算那些达官显贵不买煤炭也会被坑一把大的。

    反正整个大明不允许有人比他苏泽还有钱,一想到那些狗东西床底下埋的都是银子,苏泽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