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把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几种观念……威权与自由冲突的观念——特别提出

    四点(也可说是四件大事)来讲。

    第一、是无政府的抗议,以老子为代表。这是对于太多的政府,太多的忌讳,

    太多的管理,太多的统治的一种抗议。这种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能在世界上占有

    一个很独立的、比较有创见的地位。这一次强迫我化了四十多天时间,来预备一个

    二十五分钟的演讲;经我仔细地加以研究,感到中国政治思想在世界上有一个最大

    的、最有创见的贡献,恐怕就是我们的第一位政治思想家——老子——的主张无政

    府主义。他对政府抗议,认为政府应该学“天道”。“天道”是什么呢?“天道”

    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可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认为用不着政府;如其有政府,

    最好是无为、放任、不干涉,这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理想:有政府等于没有政

    府;如果非要有政府不可,就是无为而治。所以第一件大事,就是中国政治思想史

    上第一个放大炮的——老子——的无政府主义。他的哲学学说,可说是无政府的抗

    议。

    第二件大事,是孔子、孟子一班人提倡的一种自由主义的教育哲学。孔子与孟

    子首先揭染这种运动。后世所谓“道家(其实中国古代并没有”道家“的名词;此

    是后话,不在此论例)也可以说是这个自由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后来的庄子、杨朱,

    都是承袭这种学说的。这种所谓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教育哲学和个人主义的起来,

    是由于他们把个人看得特别重,认为个人有个人的尊严。《论语》中的”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就是这个道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教育哲学,教育人参加政治,参

    加社会;这种人要有一种人格的尊严,要自己感觉到自己有一种使命,不能随便忽

    略他自己。这个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教育哲学,是第二件值得我们纪念的大事。

    第三件大事,可算是中国古代极权政治的起来,也就是集体主义(极权主义)

    的起来。在这个期间,墨子“上同”的思想(这个“上”字,平常是用高尚的“尚”

    字,其实是上下的“上”字)。就是下面一切要上同,所谓“上同而不下比者”,

    ——就是一种极权主义。以现在的新名词说,就叫“民主集权”。墨子的这种理论,

    影响到纪元前四世纪出来了一个怪人——商鞅。他在西方的秦国,实行这种“极权

    政治”;后来商鞅被清算死了,但这种极权制度还是存在,而且在一百年之内,把

    当时所谓天下居然打平,用武力来统一中国,建立所谓“秦帝国”。帝国成立以后,

    极权制度仍继续存在,焚书坑儒,毁灭文献,禁止私家教育。这就是第三件大事。

    所谓极权主义的哲学思想:极权国家不但起来了,而且是大成功。

    第四件大事是,这个极权国家的打倒,无为政治的试行。秦王政统一天下之后,

    称他自己为秦始皇,以后他的儿子为二世,孙子为三世,以至于十世百世千世万世

    无穷世。殊不知非特没有到万世千世百世,所谓“秦帝国”,只到了二世就完了。

    这一个以最可怕的武力打成功的极权国家,不到十五年就倒下去了。第一个“秦帝

    国”没有安定,第二个帝国的汉朝却安定了。什么力量使他安定的呢?在我个人的

    看法,就要回到我说的第一件大事。我以为这是那个无政府主义、无为的政治哲学

    思想来使他安定的。秦始皇的帝国只有十五年;汉朝的帝国有四百二十年:为什么

    那个帝国站不住而这个帝国能安定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汉朝的开国领袖能运用几

    百年以前老子的无为的政治哲学。汉朝头上七十年工夫,就是采用了这种无为而治

    的哲学。秦是以有为极权而亡;而汉朝以有意的、自觉的实行无为政治,大汉帝国

    居然能安定四百二十年之久。不但安定了四百二十年,可说二千年来到现在。今天

    我们自己称“汉人”,这个“汉”字就是汉朝统治四百二十年后留给我们的。在汉

    朝以前,只称齐人、楚人、卫人,没有“中国人‘这个名词。汉朝的四百二十年,

    可说是规定了以后二千多年政治的规模,就是无为而治这个观念。这可说是两千多

    年前祖先留下来的无穷恩惠。这个大帝国,没有军备,没有治安警察,也没有特务,

    租税很轻。(讲到这里,使我想起我在小时,曾从安徽南部经过浙江到上海。到了

    杭州,第一天才看到警察;以前走了七天七夜并没有看到一个警察或士兵,路上一

    样很太平。)所以第四件大事,可说是打倒极权帝国而建立一个比较安定的国家;

    拿以前提倡了而没有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来安定四百二十年大汉帝国,安

    定几千年来中国的政治。

    现在我就这四点来姑妄言之,诸位姑妄听之。

    第一件大事是老子的无为主义。最近几十年来,我的许多朋友,从梁任公先生

    到钱穆、顾颌刚、冯友兰诸先生,都说老子这个人恐怕靠不住,老子这部书也恐怕

    靠不住。他们主张要把老子这部书挪后二三百年。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发表过一篇

    文章,批评这几位先生考定老子年代的方法。我指出他们提出来的证据都站不住。

    (现在台湾版猢适文存》第四集第二篇,就是讨论考证老子这个人的年代,和老子

    这本书的年代的。)但这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的提倡,居然影响到外国学者。外国

    学者也在对老子年代发生怀疑。你看西洋最近出版的几种书,差不多老子的名字都

    不提了。在我个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将来有机会,可再和各位详细的

    讨论。今天简单的说,我觉得老子这个人的年代和老子这本书的年代,照现在的材

    料与根据来说,还是不必更动。老子这个人恐怕要比孔子大二三十岁;他是孔子的

    先生。所谓“孔子问礼于老胭”是大家所不否认的;同时在《礼记》曾子问中有明

    白的记载。那时孔子做老子的学徒,在我那篇很长的文章“说儒”里,老子是“儒”,

    孔子也是“儒”。“儒”的职业是替人家主持丧礼葬礼祭礼的。有人认为“儒”是

    到孔子时才有的,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为了一个“儒”字,写了五万多字的文章;

    我的看法,凡是“儒”,根据檀弓里所说,就是替人家主持婚丧祭祀的赞礼的。现

    在大家似乎都看不起这种赞礼。其实你要是看看基督教和回教,如基督教的牧师,

    回教的阿匐,他们也是替人家主持婚丧祭祀的。在古代二千五百年时,“儒”也是

    一种职业。在《礼记》曾子问中都讲到孔子的大弟子和孔子的老师都是替人家“相”

    丧的。《礼记》曾子问中记:孔子自说有一天跟随着老子替人家主持丧礼,出丧到

    半路上,遇到日蚀;老子就发命令,要大家把棺材停在路旁,等到日蚀过去后再往

    前抬。下面老子又解释为什么送丧时遇到日蚀应该等到太阳恢复后再往前抬。各位

    先生想一想:送丧碰到日蚀,这是很少见的事;而孔子跟着老子为人家主持丧礼,

    在路上遇见日蚀,也是一件很少见的事,记载的人把这话记载下来,我相信这是不

    至于会假的。从前阎百诗考据老子到周去问礼到底是那一年,就是根据这段史实来

    断定的。同时《檀弓》并不是一本侮蔑孔子的书;这是一本儒家的书。孔子的学生

    如曾子等,都是替人家送丧的。替人家送丧是当时的一种吃饭工具,是一种正当的

    职业。至于老子这部书,约有五千字左右,里边有四五个真正有创造的基本思想;

    后来也没有人能有这样透辟的观念。这部只有五千字左右的书,在我个人看起来,

    从文字上来看,我们也没有理由把他放得太晚。在思想上他的好几个观念,可说是

    影响了孔子。譬如老子说“无为”,孔子受其影响甚大。如《论语》中的“无为而

    治的,其舜也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广这些话都是受了

    老子”无为而治“的影响的。还有孔子说,我话说得太多,我要”无言“。这也是

    老子的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就是自

    然主义的哲学。我们考证一部书的真假。从一个人的著作中考据另一个人,并不是

    我一个人的办法。譬如希腊古代在哲学方面有许多著作,后来的人考据哪几部著作

    是真的,哪几部著作是假的,用什么标准呢?文字当然是一种标准;但是重要的,

    就是如果要辨别柏拉图著作的真伪,须看柏拉图的学生亚利斯多德是否曾经5 !过

    他老师的话,或者看亚利斯多德是否曾提到柏拉图某一部书里的话。这是考据的一

    种方法。我们再看孔子说的”以德报怨“。这完全是根据老子所说的”报怨以德

    “。诸如此类的话多得很;如”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

    而不校“等都可以说是老子的基本观念;尤其”犯而不校“,就是老子提倡的一个

    根基本的观念,所谓”不争主义“,亦即是”不抵抗主义“。(我就是犯了这个毛

    病:说不考据,现在又谈考据了。不过我现在说这些话,只是替老子伸伸冤而已。)

    老子的主张,所谓无政府的抗议,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件大事。他的抗议

    很多。大家总以为老子是一位扶起手来不说话的好好先生,绝对不像个革命党、无

    政府党。我们不能太污蔑他。你只要看他的书,就知道老子不是好好先生。他在那

    里抗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抗议。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就是提倡无政府主义的老祖宗对

    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管制太多、统制太多,政府太多的一个抗议。所以大家不要以为

    老子是一位什么事都不管的好好先生,太上老君;他是一位对于政治和社会不满而

    要提出抗议的革命党。而且他仅仅抗议还不够;他还提出一种政治基本哲学。就是

    说,在世界政治思想史上,自由中国在二千五百年以前产生了一种放任主义的政治

    哲学,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不干涉主义的政治哲学。在西方恐怕因为直接间接的

    受了中国这种政治思想的影响,到了十八世纪才有不于涉政治思想哲学的起来。近

    代的民主政治,最初的一炮都是对于政府的一个抗议:不要政府,要把政府的力量

    减轻到最低,最好做到无为而治。我想全世界人士不会否认:在全世界的政治思想

    史上,中国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干涉主义,这个政治哲学,比任何一个国家要

    早二千三百年。这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老子说:我们不要自己靠自己的聪明;我

    们要学学天,学学大自然。“自然”这两个字怎样解释呢?“然”是如此,“自然”

    就是自己如此。天地间的万物,都不是人造出来的,也不是由玉皇大帝造一个男的

    再造一个女的,而都是无为,都是自己如此。一切的花,不管红黄蓝白各种颜色的

    花,决不是一个万能的上帝涂上了各种颜色才这样的,都是自己如此。也就是老子

    的所谓“天道”,孔子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

    道”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无为的政治。而老子最有名

    的一句话,就是“太上,下知有之。”就是说:最高的政府,使下面的人仅仅知道

    这个政府。另外一个本子把这句话多加了一个字,作“太上下不知有之”。就是说

    :上面有个政府,下面的人民还不知道有政府的存在。下面又说:“其次,亲之誉

    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比较次一等的政府,人民亲近他,称誉他

    ;第三等政府,人民畏惧他;第四等政府,人民看不起他。所以第一句“太上,下

    知有之”六个字是很了不得的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最早有这个观念。这种政治思想,

    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思想文化的民族都还要早;同时,由这个观念而影响到我们后

    来的思想。所以我们中国在政治思想上舍不得把老子这部书抹煞掉,我们历史上第

    一个政治思想家,就是提倡无政府主义。不干涉主义的老子。同时,我颇疑心十八

    世纪的欧洲哲学家已经有老子的书的拉丁文翻译本:因为那时他们似乎已经受到老

    子学说的影响。

    第二件大事是孔子以下的自由思想,个人主义。孔子与老子不同。孔子是教育

    家,而老子反对文化,认为五音、五色、五味的文化是太复杂了,最好连车船等机

    器都不用,文字也不必要。这种反文化的观念,在欧洲十八世纪时的卢梭,十九世

    纪时的托尔斯泰也曾提出;而老子的反文化观念要比任何世界上有文化的民族为早。

    老子不但反文化,而且反教育,认为文明是代表人民的堕落。而孔子恰恰相反。他

    是一个教育家、历史家。虽然做老子的学生,受无为思想的影响。孔子在政治思想

    上的成就比较平凡,并没有什么创造的见解。但是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

    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论语)中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与绝顶笨

    的人没有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一样。孔子提出四个字,

    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类”是种类,是阶级。

    若是看了墨子讲的“类”和苟子讲的“类”然后再来解释孔子的“有教无类”,可

    以知道此处的“类”就是我类,就是阶级。有了教育就没有种类,就没有阶级。后

    世的考试制度,可以说是根据这种教育哲学为背景的4 孔子的教育哲学是“有教无

    类”,但他的教育“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字。孔子

    的着重“仁”字,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了不得的地方。这个“仁”就是

    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

    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孔子的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

    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要你去做和尚,去打坐念经那

    一套。“修己”是做教育自己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

    “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这一个教育观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为自己,不

    是为使自己成为菩萨、罗汉,神仙。修己是为了教育自己,为的社会目标。所以后

    来儒家的书《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工作,而